业界资讯如见故人·喜不自胜-对话黄友义:翻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
卓越翻译 来源:荔枝新闻 2020年09月07日
【编者按】中国文化,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,如海纳百川般吐故纳新。荔枝新闻联合江苏卫视《似是故人来》节目推出10期“如见故人·喜不自胜”特别策划。对话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、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等业界泰斗。从中医到武术,从文字到宗教,从建筑到舞蹈,从农耕到手艺……剖析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。
翻译,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的转换与传播行为,从人类语言诞生开始,翻译就存在,并随着不同地域间的交流而逐渐兴起。然而很少有人会去思考,翻译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关系,翻译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,而在不远的未来,翻译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。
本期《似是故人来》节目,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对话中国当代翻译领域“翘楚人物”——黄友义,带你探求翻译背后的故事,共同思考有关翻译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翻译在当下:翻译行业一直是站在历史桥头的“弄潮儿”
黄友义,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、国际翻译联合会原副主席、中国当代翻译事业领头人物。他从事翻译、出版、互联网传播和国际交流工作长达数十年,不仅参与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英文版的翻译,更是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一至三卷英文版的定稿人之一。
节目中,当被问及在自己众多的翻译作品中哪一个是最为满意的作品时,黄友义笑着说,“翻译和出版,是令人遗憾的行当”,你总是在做完之后发现,还有可以做得更好”
谈到翻译这项工作,黄友义滔滔不绝。在黄友义眼里,自己挚爱的翻译事业一直都是“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”。它也许小众,但绝对具有巨大的影响。例如在当下,翻译在所扮演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注解。面对疫情,翻译能够帮助树立我们的国家形象,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,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桥梁。在他看来,“整个翻译行业,有史以来,一直是站在历史的桥头,是弄潮儿”。
翻译在过去:历史的进程,时代的烙印
节目中,主持人与黄友义探讨了中国翻译的历史进程,从而探求了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,翻译工作所承担的不同责任和承载的历史文明。
回望中国翻译历史,第一个浪潮就是佛经的翻译。作为佛经翻译的奠基人,鸠摩罗什是第一个系统地、大规模地把佛经翻译成中文的人,而他的译著不仅把佛教思想带来了中国,还对中国语言的丰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作为一个“大规模”的翻译工程,鸠摩罗什的翻译与我们现在的大规模翻译工程本质上没有差别。而他早期的翻译流程:“译主”、“度语”、“证梵文”、“笔受”、“润文”、“证义”、“校刊”,也开创了大规模的集体翻译的先河。除此以外,在佛经翻译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大人物——玄奘,组建了一百多人的翻译队伍,前后翻了十九年,最后完成了一千三百多卷经文。而他们的贡献不仅局限于佛教,而是更多地丰富了语言、丰富了思想,在文学、艺术、建筑、彩绘、雕塑等方面,为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性表达形式。
到了明末清初,中国出现了第二次翻译高潮——科技翻译。利玛窦作为这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人物,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的“四书”用拉丁文介绍到西方的人,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开拓者、先驱者。与此同时,他不仅把天主教引入了中国,更重要的是他还把外国的科技、文化、思想引入了中国,并将这些科技运用到实践中,由此体现出翻译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。
在此之后,在鸦片战争之后,中国出现了“被动翻译”的现象。严复等海归学子有了了解世界和睁眼看世界的渴望,成为这个时代的翻译家。他们的翻译工作不仅解放了中国人的想象力,还创新了中国现代翻译理论——“信达雅”,是翻译理论建设方面首屈一指的学者。“通过他们的翻译,达到中国人救国图存、解放思想的这样一个目的,我就管它叫启蒙翻译”,对于这一批翻译工作者的贡献,黄友义这样说。
在此之后,进入二十世纪,“五四时期”的一批翻译家,直接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。例如鲁迅,他就走出了一条文学之路、翻译之路、思想之路。他通过自己的笔来唤醒人们,为中国的发展呼风唤雨。而这个时代的翻译,他们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,走出了禁锢的社会,同时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。而在文学上,开阔视野,让中国的文学创作开拓了眼界,推动了其发展。最后,在语言上,从文言文走向白话文,让中国的语言走向成熟。
这就是翻译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,而在每一个节点都深刻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。
翻译在未来:翻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
为了更好向世界说明中国,二十多年前,我们启动了《大中华文库》项目,我们希望完整地通过一套书来介绍中国悠久、渊博的历史文化。面对有人说翻译是文学走向世界的独木桥,黄友义并不这样认为。“我认为不应该叫独木桥,而应该叫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。现在的文学作品,它是从政治到娱乐、从边缘到中心、从学术到商业化,涵盖面很广阔,题材很广泛,能够满足各界人的阅读兴趣。这套书推出之后受到国内外各种好评,因此也被出版界、新闻界誉为中国文化上的天宫一号”。
“中国文化走出去光靠一个独木桥不够,这个桥要有中国人架得,还要请外国人一起来架,我们需要很多很多的桥,才能满足世界对中国文学的需求”,这是黄友义的观点。面对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翻译工作需要的问题,面对小语种翻译的困难,面对各种未来翻译工作可能会面对的境遇,黄友义说道,“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,能够今天追求中国梦,中华民族的复兴,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。而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,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,应该更多把中国的理念介绍出去,这个是时代的需要。”
面对翻译工作者继往开来、前赴后继的默默求索,面对翻译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我们应当有足够的底气与热情。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,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,我们让翻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,在我们了解世界的同时,让它把中国的声音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,让世界了解中国。
编导/江苏卫视《似是故人来》节目组
记者/荔枝新闻 顾卫恬(实习)
(荔枝新闻&江苏卫视《似是故人来》联合出品,转载请注明出处,拒绝任何形式删改。)
原文出处:http://news.jstv.com/a/20200902/159903295537.shtml